【前言】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2021年是3.18讲话两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纪念3.18讲话,献礼建党百年,经研究,学院决定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专家谈系列报道活动,对学院教师自2019年3月18日以来公开发表或未发表过的关于思政课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宣传展示,旨在研究、宣传和推进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充分实现思政课在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课程作用。
祝 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各项事业的有序推进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前提保障。其中,教育事业是关系到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做好这项工作,离不开辩证思维的指导作用。在微观层面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之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首先自己必须具备基本的辩证思维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把辩证思维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给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怎样把这些要求贯彻落实到高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理论和实践环节中充分运用辩证思维能力。
1 以扬弃的辩证思维明确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体现了教育者对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毋庸置疑,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思政课老师共同面临的课题,怎样让思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这也是保障思政课实效性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首先需要教育者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才是先进的、科学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作为教育者,要用扬弃的辩证思维原则来理解。
众所周知,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辩证否定观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这种思维强调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也要保留其积极因素,而并非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肯定。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的把握亦应如此。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多数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主要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在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承袭传统的理念,主要表现为填鸭式的教学,随之带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低头率高、满意率低,难以入脑入心,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更是少之又少。当然,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也不乏一些创新者,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也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让课堂的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在这些创新者中,有的谨遵着思政课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原则,创新的只是形式,最终还是服务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但是也有的教师在所谓的创新中脱离了思政课基本的政治性原则,只是哗众取宠,博取学生的眼球而已,在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和知识点的传播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终偏离了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这也引发了众多思政课教师的思考: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理念,是走传统的老路,还是大胆尝试创新之路?
面临这个问题,教育者要明确认识到,一方面,创新是为了紧跟时代的发展,更好地解决问题。习近平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当今思政课的教育环境和对象等方面的变化决定了创新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传统与创新并非完全对立,创新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教学的目标,传统的教学理念也可以在坚守的同时进行形式的创新。即以扬弃的思维原则把握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做好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把理论灌输和创新形式相统一,在必要灌输的基础上发挥创新思维,做好思政课教育的引领者,这也是守正创新的体现。所谓守正创新就是发挥扬弃的辩证思维所形成的理念,上好思政课必须科学解读守正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守正是根基,创新是要义;离开守正而单纯追求创新,创新就可能走上歪路;离开了创新而兴味寡然地守正,该守的‘正’也就难以守住。”
2 以适度的辩证思维组织教学活动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状态及其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规律所得的启示是,想问题、做事情要把握适度的原则,防止过或者不及。这种适度的辩证思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中,只有充分发挥适度的辩证思维,才能使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结合具体思政课教学活动来看,适度原则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视野广度和理论深度的把握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全国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点具体要求之一就是视野要广。视野要广并不意味着教师讲授的内容要涵盖整个教材,做到面面俱到即可,而是教师在教授理论时,联系实际的视野要广。这也是由当前思政课教学工作所处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从科技背景来看,当前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具有途径广,时效快的特点;从时代背景来看,当前的世界形势错综复杂,如果教师讲述的理论不与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相联系,不能纵观古今,横跨中外,针砭时弊,不能以正确的政治观点引领学生,这样的理论是苍白无力的,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入心入脑。当然,思政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视野的广度,泛泛而谈,还要注意把握好理论深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马克思主义的每个理论、原理和规律都有着坚实的理论根基,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性,既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也只有讲好、讲清楚理论根基,才能让学生信服。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视野的广度和理论的深度都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略的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受具体的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不可能在每个知识点的讲授中都兼顾到视野的广度和理论的深度。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的目标出发,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来把握好两者之间的结合度。目前在高校,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都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显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是有所差异的,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程的深度上要因材施教,如果给本科生讲的太偏重于理论深度,可能学生既听不懂,也听不进;同样如果给研究生讲的太浅,他们也会觉得课程的内容是老生常谈,索然无味。在视野的广度上也是如此,除了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外,本科生教学视野的广度应该是建立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之上,研究生教学视野的广度应该是在讲授知识点基础上还要结合科研工作。同时,在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上都要做到点面结合。只有如此,才能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生动有效。
2.2 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的结合度
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都会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来阐述理论知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这显然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也是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学习背景、理论基础、性格特征等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教师偏重于理论阐述,有的教师偏重于结合实际进行个例分析,使得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不同。当然,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的结合度上把握不好,势必会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即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然后上升到抽象思维,再用抽象思维来指导实践的过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注重对理论的阐述,而不结合实际去加以分析说明,长期以往,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就可能只是一个束之高阁的理论、空洞乏味的概念,与己无关的学说。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枯燥无味的,也显然不是思政课想要的效果。同样,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案例的堆砌,而不结合相关理论,并回到理论中去分析阐述,这样的课堂也只是个故事会,必然脱离课程教学本身的意义。
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只有把握好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的结合度,才能做到既让学生听得进,又能让理论入脑入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3 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应用度
众所周知,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主要靠粉笔、黑板这些传统的教学工具来完成,这就使得教学的方式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当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工具已经走进了课堂,并且在高校思政课课堂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频繁。的确,客观地看,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得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但是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应用度上,也应该成为教师认真思考,谨慎把握的问题。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明确的是,现代化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显然,多媒体技术以及其它的一些课堂教学应用软件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种应用的工具,而不是目的。这些技术的应用是为了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课堂中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软件,使得学生只关注到带来视觉冲击的教学形式和新奇的互动环节,而忽略了教学内容本身,思政课本身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也容易被漠视。
因此,教师要明确,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具有意识形态和育人的双重目标,这个目标显然不是仅仅依靠新颖的教学形式就能够实现的。现代化技术和软件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辅助工具,通过发挥这个工具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坐得住,听得进。但是在入耳之后,有多少思想内容能够入脑入心,显然并不取决于应用什么样的教学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现代化教学工具应用度的把握就十分重要:适度应用,能让教学工作锦上添花;相反,如果过度使用,让教学的形式取代内容,就会造成本末倒置。
2.4 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把控度
一直以来,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就如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问题,教育工作者达成了一个共识:这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确,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够有效地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仅仅以教师为主体,以独白灌输的形式带来的弊端,通过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活跃性,让学生的课堂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通过充分交流,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当前的真实想法,这也更加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但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不等于对学生的思想放任自流。当前,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十分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不同的价值观就通过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传达出来。此外,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国外敌对势力也会将一些反动的政治思想渗透其中。有的学生缺乏理性辨别的能力,看待问题以偏概全,容易被一些极端的不良思想所影响,甚至会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因此,在教师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积极参与课堂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会出现学生表达出的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不一致、对社会问题的思想认识偏离了党的政治思想路线等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现象。如何认识和处理这种现象,需要教师掌握好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把控度。
一方面,学生有思想问题的存在,这是一个客观的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不要有恐慌的心理,更不能简单地用堵的方式来解决。相反,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畅所欲言,教师才能及时地发现他们存在的思想问题,并积极地进行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发挥主体性过程中暴露出的思想问题不能熟视无睹,放任自流。当教师发现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时,要积极引导,把握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思政课的课堂可以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场所,却不是不良思想放任自流的阵地。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性,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实现思想的有效交流,而不是对学生的任何思想认识听之任之。因此,当学生产生思想问题时,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运用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纠正不良思想的影响,引导学生回归到正确的政治思想路线上来。这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做到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贯彻落实。
3 以发展的辩证思维提升教学能力
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尽管人们一直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但是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这个客观事实也不容忽视。显然,思政课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担当着立德树人的重大责任,在这个育人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高低也十分重要。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实际的教学品质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反而言之,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方面,思政课要切实发挥其作用,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当然,思政课教师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整个师资队伍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要用发展的辩证思维进行统筹。相对而言,对于新加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可能在初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的所有教学工作和辛勤付出。毕竟,教师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与资深教师相比较,他们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关注年轻群体师资队伍的成长,结合他们饱满的教学热情,加强业务培训,一定能够高效地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因此,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以发展的辩证思维提升教学能力,是培养高校思政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需要。
此外,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人类知识更新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这种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随之加快,因为他们在客观上具有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条件,能接收到诸多信息平台提供的资源;在主观上也有较强的学习意愿。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原先储备的知识中,而是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主动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特别是对于教龄较长的教师而言,有的难免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感,有的自认为经验丰富,知识积累富足,会疏于日常化的业务学习,长期以往,他们主导的思政课在内容上就会脱离学生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就无从谈起,更难以取得实效性。因此,对于所有的思政课教师而言,要用发展的辩证思维审视自己的教育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吸纳新知识,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中,以扬弃的辩证思维明确教学理念,以适度的辩证思维组织教学活动,以发展的辩证思维提升教学能力,是对这一科学方法的贯彻应用,并最终实现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