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一场跨越西藏、新疆、宁夏、北京、天津、河南、江苏、广东等八地的思政教育备课会在线上展开。来自二十二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齐聚云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同备一堂思政课。通过思想碰撞、经验共享,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在思政课堂的深度融合。活动由徐州医科大学高端人才引进办公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陈玮主持。
徐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海波在讲话中指出,“各高校以自己的地域案例讲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时,这些跨越万里的育人素材,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他倡议构建“边疆内地互联、民族院校与综合高校互补”的备课机制,让思政课堂成为各民族学生“共学历史、共悟文化、共担使命”的精神家园。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江苏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会会长王永贵发表致辞。他强调,思政课需讲清“五个共同”的历史逻辑,让青年学生在“国家统一的内生动力”“民族交往的历史脉络”“文化融合的现实案例”中感悟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既要高大上也要接地气。他指出:新疆的坎儿井与京杭大运河同属国家文化遗产,西藏的唐卡艺术与苏州刺绣共筑中华美学,这种地理跨度与文化厚度,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写照。
新乡医学院、西藏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第二医学院、宁夏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六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进行了精彩的说课展示。各高校教师代表各展所长,呈现出思政课堂的丰富样态:以玄奘西天取经,展现唐朝时期华夷一体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的实况;以榷场贸易讲述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过程;以中国的菌草技术阐释中华民族坚持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参照。历史纵深感、现实关切度,让一个个抽象概念具象为可触摸的文明脉络;技术赋能度、实践育人味,让一个个数字化历史文物素材成为探究“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历史密码。
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杨乐点评指出,本次说课呈现三大亮点:边疆地区突出了“国家认同教育”,发达地区聚焦了“互嵌式发展案例”,中部省份侧重了“文化根脉挖掘”,形成了“边疆稳固-内地联动-沿海辐射”的教学资源矩阵。她同时建议:“需警惕‘宏大叙事与个体体验’的割裂,讲述过程尽量让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命体验。”并要求:要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使得课程能有效发挥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活动牵头单位、徐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时统君对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简要总结。他表示,此次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他希望各位教师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所学所思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更大成效。
这场跨越东中西部的思想聚会,通过整合地域特色资源,打破了地域壁垒,打破了单一院校的教学局限,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从阿尔泰山脉到珠江三角洲,二十二所高校以思政课为画笔,正在共同勾勒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丽画卷。(文:韩杰 初审:刘万路 复审:时统君 终审:陈玮)